1. <object id="b2hwq"><strong id="b2hwq"><address id="b2hwq"></address></strong></object>
      <pre id="b2hwq"><del id="b2hwq"></del></pre>
      1. 2024年07月05日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何以中國 尋根仰韶

        本報記者 劉書芳
        來源: 發布日期:2024-01-16   打印

          仰韶文化遺址分布示意圖(局部) 資料圖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我們可能都在思考,何謂華夏,何以中國?黃河文化根在哪里?華夏文明源自何處?華夏民族如何形成?最早中國成因何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又從哪里探起?隨著對仰韶文化遺址的不斷挖掘和對仰韶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上述問題的答案在一步步揭開——

          一、各地專家學者懷著朝圣心態走進三門峽

          前不久,一年一度的全國性盛會——仰韶論壇召開。全國各地文物、歷史、文化方面的專家學者懷著朝圣的心態,來到仰韶論壇永久舉辦地——河南三門峽。

          2021年,仰韶文化發現百年。2021年10月1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大會致賀信。賀信令人鼓舞。

          “三門峽是我國第一個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的發現地、命名地,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數量眾多的仰韶文化遺址富集于此,成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開端。”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在2023仰韶論壇學術研討會上說。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表示,三門峽仰韶村遺址、廟底溝遺址、北陽平遺址群等,共同構成了仰韶文化整體框架的關鍵坐標,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貢獻,為更好認識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中國現代考古史上的第一鏟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仰韶文化何以為華夏文明之根基?

          1921年10月,受聘于北洋政府農商部的丹麥人安特生來到三門峽澠池縣韶山下仰韶村,挖下中國現代考古史的第一鏟土。經過反復研究,他推斷出此地埋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文化寶藏。1923年,他撰寫出版了中國田野考古第一本發掘報告《中國早期的文化》,認為這是一種“早期的中國人的文化”,他斷定“中國文化源自本土”,并正式將此命名為“仰韶文化”。自此,穿越歷史滄桑的仰韶文化閃爍著珍珠般耀眼的光芒,震驚世界。

          “這里瀕臨黃河,還有厚厚的黃土,非常適合人類生存、生活、生產。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中華文明早期的發源地和發展地。”前來參加2023仰韶論壇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仰韶文化是分布范圍最廣的史前文化,奠定了中華民族華夏文明的基礎。

          三、仰韶先民已開始追求“美味”

          很多人都以為,在史前時期,先民們都是茹毛飲血。其實,進入新石器時期的仰韶先民已經開始烤肉,煮飯,烙大餅,追求“美味美食”。

          進入新石器時期,火的使用使人類結束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生食生活,進入熟食階段。熟食便于消化和吸收,更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脊虐l現,仰韶先民已經在生活特別是飲食方面向最原始的方式告別,對食品進行加工,開始追求“美味美食”,出現形式多樣的制作方式。

          在這個時期的遺址上,人們發現了一些陶做的烤箅,呈箅齒狀,上面放食物,可以烤魚、烤肉。甑的出現增添了新的食品制作方式。陶甑上有器蓋,放在釜上,釜中燒水,甑上蒸食,節約了時間,而且促使熟食多樣化,豐富了人們生活。

          鄭州附近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許多形態特別的器具。類似現在的“鏊”的器具就是用來烙餅的。它的上部是一個平面,下部分有三條腿,下面燒火上面攤餅。這說明中國人吃“煎餅”的歷史有5000年左右。當然,起初吃的不一定是小麥面餅。

          四、彩陶之美超乎想象

          不少人很奇怪,一件陶器又不如金器銀器那樣光鮮亮麗,何以迷倒那么多人?其實,如果深入探究,你會發現仰韶彩陶之美超出人的想象力——

          2022年央視春晚現場的穹頂,正是廟底溝類型的仰韶文化的彩陶花瓣紋,讓全國人民更加關注仰韶彩陶花紋。彩陶花紋紋路精美,構思巧妙。那些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料的甑、灶、鼎、碗、杯、盆、罐、甕等日用陶器,其表面用紅彩、白彩或黑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圖案和動物花紋。其中廟底溝類型的仰韶彩陶彩繪風格獨特,以花瓣、花葉為主題。線條圓潤流暢,畫面規整,手法精美,反映出先民精湛的藝術創造能力。彩陶體現出反襯、連續、對稱、律動、定向、簡化、拆解、重組與象征等原理,不僅充分發揮了色彩的能量,也使得彩陶構圖井然有序,圖案精致凝練且富有動感,特別是象征手法的應用更是賦予彩陶以靈魂。

          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認為,成熟的彩陶藝術,表明當時應該有了比較成熟的藝術理論,有一流的藝術家,創立了完備的藝術原理。仰韶文化彩陶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塊豐碑。彩陶一脈相承的藝術傳統,奠定了華夏文化的基礎。

          五、彩陶花瓣紋揭示華夏民族的形成原因

          中國現代考古學不僅讓你驚嘆古代先民的聰明和智慧,更用豐富的考古發現,揭示華夏民族的形成原因。有權威專家認為,華夏民族的形成與仰韶彩陶的這些花瓣紋有關——

          專家們認為,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的影響力主要來自于富有特點的彩陶的傳播,其絢麗多姿的彩陶花紋,掀起了中國史前壯闊的藝術大潮,開啟了華夏族群浩蕩洪流的先河。它是華夏子孫從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嶺,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源頭之一。

          絢麗多姿的彩陶花紋反映出當時人們高超的手工技術和充滿浪漫色彩的豐富想象力。廟底溝遺址的花卉圖案影響遍及大半個中國。中國現代考古學家蘇秉琦認為,“廟底溝類型”遺址中出土的眾多彩陶圖案中,最豐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變體花瓣紋,說明當時人們對花崇拜,將花作為當時部落的圖騰,把花的形狀畫在陶器上,以便使他們的后人識別,用以施福和保護自己的后代。“華”字古代就有花朵的意思,因此,以“華”為族名,“華夏”與“中華”名稱里“華”字的源頭,從廟底溝類型的仰韶文化便可揭開這一謎底。

          廟底溝文化彩陶播散到的區域正是后來中國歷史演進的最核心區域。這個藝術浪潮的內動力,是彩陶文化自身的感召力。通過彩陶文化的傳播實現文化趨同,從而促使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大范圍文化認同。這種高度的文化認同,為華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六、文化意義的早期中國是這樣形成的

          其實,不僅華夏民族的形成與仰韶文化的影響有關,而且早期中國核心區域也與仰韶文化影響有關。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李新偉認為:“把廟底溝文化彩陶的各類紋飾分布范圍疊加起來,就獲得了一張廟底溝文化彩陶播散的整體區域圖,這張分布圖覆蓋的范圍,向東臨近海濱,往南過了長江,向西到達青海東部,往北則抵達塞北,廟底溝文化彩陶如浪潮般播散,彩陶所攜帶和包納的文化傳統,也將這廣大區域內居民的精神聚集到了一起。這個范圍內的人們統一了自己的信仰與信仰方式,為歷史時代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廟底溝文化時期,也許正經歷著華夏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大融合。探索中華文明之源,最直接的起點,就是廟底溝文化。”這里所說的廟底溝文化就是廟底溝類型的仰韶文化。

          廟底溝時期的仰韶文化浪潮幾乎席卷大半個中國,而這與已知的商代政治地理范圍有驚人的相似。專家推斷,仰韶文化的影響在地理和文化上為早期中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東漢時期歷史學家班固在《白虎通義》中就西周初年“周召分陜而治”一事時說:“所以分陜者,國中也。”“陜”即今天的三門峽。廟底溝在三門峽市區,有人以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的不同時期傳播影響區域作同心圓,最大圓所覆蓋區域正是早期中國核心區域,其中圓心就是今天的三門峽。所以班固稱陜為國中,是有一定道理的。

          七、廟底溝遺址的發現使華夏文明的發展脈絡更加清晰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廟底溝遺址的發現使華夏文明的發展脈絡井然有序,為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提供的實證。

          仰韶文化發現以后,在山東章丘的龍山遺址又發現了龍山文化,特別是在河南各地發現了很多與山東龍山文化相似但又有河南特點的同時期文化,考古界把它稱為中原龍山文化,中原龍山文化過渡和發展為以后的夏文化。

          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屬于中國新石器時期文化的重要階段,仰韶文化又如何過渡到龍山文化呢?人們在苦苦思索、孜孜以求。因為這關系到中華文明是否連續。70年前,在三門峽市區廟底溝遺址發現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則把仰韶和龍山這兩個時期的文化承接起來,第一次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民族歷史的傳承有序、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廟底溝二期文化也充分說明,仰韶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根基,是早期中國和華夏文明的母體文化。

          八、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選三門峽西坡仰韶文化遺址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用考古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為世人所矚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階段重點對象何以首選三門峽西坡仰韶文化遺址?

          我們常常自稱“炎黃子孫”,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炎帝和黃帝的活動時期、炎黃兩大部落融合發展時期,正是廟底溝類型的繁榮時期。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確定的起止年代是距今5500年至3500年,幾乎涵蓋了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的整個時期。三門峽西坡遺址作為典型的廟底溝類型的仰韶文化的代表,自然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遺址名錄。在這些遺址名錄中,西坡遺址名列第一。后來北陽平遺址群發掘,也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這兩個遺址處在黃帝鑄鼎原區域。被稱作中國最早的地理書籍《山海經》,以及中國二十四史的開山之作《史記》都記載了此處大量的炎帝、黃帝活動痕跡,特別是黃帝的重要活動。

          西坡遺址和北陽平遺址多次發掘,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考古成果,發現了聚落環壕、特大型房址、大型墓地出土玉器和較為完整的排水系統,其中最大的房址F105外帶回廊,總面積達516平方米,是迄今所見中國史前最大的單體建筑,開創中國回廊式古典建筑先河。

          有人認為這里是黃帝都城所在,并根據考古成果劃出都城范圍、宮殿位置及都城的各種功能區。

          這里被作為中華探源工程中黃帝文化最重要的考古區域,對探索中原地區文明起源的特性、進程、模式、動因等具有重大意義。

          九、仰韶文化的發展呈現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華夏文明,根在仰韶。仰韶文化不僅僅是仰韶村一村之文化,更是早期中國和華夏文明的母體文化。仰韶文化遺址遍布大河南北。仰韶文化的輝煌是華夏兒女的驕傲,仰韶文化的成就使我們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仰韶文化在發展傳播過程中,上承裴李崗文化,下啟龍山文化,表現了突出的連續性;在與其他同時代文化交流過程中,創造了輝煌的彩陶藝術,表現了突出的包容性和創新性;以其絢麗多姿的彩陶文化,掀起了史前波瀾壯闊的藝術大潮,開啟了華夏族群浩蕩洪流的先河,形成深度的文化認同,在華夏民族和早期中國形成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表現了突出的統一性和和平性。


        ( 編輯:tln )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网中文|夜夜春天天弄精品视频|国产精品日韩专区第一页|国产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1. <object id="b2hwq"><strong id="b2hwq"><address id="b2hwq"></address></strong></object>
          <pre id="b2hwq"><del id="b2hwq"></del></pre>